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入伏、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、高温进程不是一套标准。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确定的
7月11日,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启。你知道吗?每年的伏天不仅天数不固定,入伏开始的日期也不一样。
民间谚语云: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然而,民间的入伏、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、高温进程不是一套标准。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确定的。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(指干支纪日中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)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,合起来称为三伏。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,时间上不分地域“一刀切”。而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是指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以上作为夏季开始,从全国来看,符合条件的地区往往是自南向北逐步入夏。
据中国气象局统计,今年我国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较常年偏早了16天。俗话说:“热在三伏”。三伏天往往会很热,这是因为入伏后,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、散发的热量少,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,因此一天比一天热。进入三伏,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。气温升高,大气环流也发生着变化,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自南向北摆动带来的变化。今年6月18日前后,南方进入梅雨期,副热带高压相对稳定,造成我国南方强降雨频繁。北方受高空冷涡影响,散发性的过程性雷雨天气也频繁出现。
北方地区入伏和南方地区入伏都很热,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北方的热是干热,过程性雷雨天气多;南方是闷热,伴随着连阴雨的梅雨天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