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编系统入口
期刊信息
本刊声明
编辑部公告
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。教师是立教之本、兴教之源,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、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。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校园,传统课堂的粉笔灰与无形的数据流碰撞、交织,改变着教育生态与图景。如今,社会的育才需求、家长的殷切期望,把对广大教师的期待提到了新的高度。2022年发布的《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》明确要求,持续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,并提出着力推动教师教育振兴发展,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(含幼儿园、特殊教育)教师队伍。鉴此,光明日报记者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组成联合调 “老师老师!作者为啥要这么写?”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学生小轩突如其来的提问,打断了教室里整齐的诵读声。
小轩思维活跃,却常因急于表达而打断课堂,被不少老师视为“小捣蛋”。对此,班主任刘曼并未直接批评,而是设立“课前五分钟分享”环节,邀请小轩担任“知识小火花”记录员,让他和同学们在专属时间分享想法。在感受到好奇心带来的收获后,小轩变得越来越自信和懂事了。
据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,全国小学在校生10584.37万人,专任教师659.01万人,平均每名教师要守护约16名孩子的成长。与大学聚焦专业培养、中学侧重知识传授不同,小学教育像培育一粒处在萌芽期的种子,既需要浇水施肥般的知识传授,更要有培根固本般的品格培育。
随着人工智能浪潮奔涌而至,AI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辅助工具。它能快速批改作业、生成学情报告,却难以读懂孩子沉默时的心事;它能精准标注错题,却无法在孩子受挫时给予及时的关怀——当技术重塑教育,“会教书”是基础,而“善育人”才是卓越小学教师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不可替代的核心“密码”。
1.透视:教师如何与AI同行
AI时代催生教师素养新需求。“小时候觉得老师能解开所有难题,现在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——既能用好AI工具,又能懂孩子的心。”这是一年前李优(化名)在填报志愿时的心声。如今,她已是首都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一学生。当前,“好老师”的标准正在迭代,小学教育专业报考热度持续升温与教师学历不断提升的背后,正是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。
从招生数据看,小学教育师范专业的报考热度正逐年攀升。以首都师范大学为例,小学教育专业连续多年实现一志愿录满,2025年录取学生的成绩排名处于全北京高考考生的前30.11%区间,较上年提升1.19个百分点。教师职业所赋予的“意义感”不断增强,吸引着众多对小学教育事业怀有热忱的考生报考。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该专业新生中,超过80%为第一志愿报考,“会用AI,更要懂孩子”已成为他们共同的职业追求。